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245巷56弄26號2樓之1
電話:(02)2756-5828 傳真:(02)2749-5370
信箱:TaiwanSDSF@gmail.com
 
周荃專區   鄭又平專區  大中華經濟圈講座  賢德惜福之友
 

《學習在中國》精采摘要

「真相兩岸平台」叢書總序—泡咖啡、說真相、豐富兩岸溝通平台

 

我的人生有三個重要的九年。

第一個九年,我是電視記者、主播、製作人。就是直言、敢言,挺身為公理正義據理力爭。

第二個九年,我是立法委員。為民主政治、言論自由竭盡心力,突破國民黨的封鎖、開放台灣的有線電視。為島內的統獨、省籍、族群爭議鞠躬盡瘁,促使統獨極端對立的民進黨、新黨喝上「大和解」咖啡,將街頭衝突化解為議壇論政。

第三個九年,成了媒體經營者。由於傳播經驗及政治歷練,我洞悉台灣前途繫於兩岸政經之良性互動,堅信未來的世界局勢,兩岸議題將是國際政治主流議題。不管是「大陸要面子,台灣要裡子」,還是「台灣要面子,大陸要裡子」,基於公平的原則,兩岸絕不容許任何一邊獨占兩子。

 
 簡單地說,就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

兩岸,絕不容許任何一國獨占兩國。未來的中國,叫什麼全名?必須由台灣和大陸共同商議!搞政治的人,應負責為搞經濟的人創造良性的兩岸互動關係。這兩種人有責任讓全球華人過更好的日子。

政治是藝術、媒體是橋樑,未來的第四個九年、第五個九年……,我只想泡咖啡、說真相、豐富兩岸的溝通平台!

 

*      *      *      *

 

近年來,兩岸各產業的經營者,甚或普羅百姓,各取所需的發展出多種交流及相互依賴的新模式,無不爭先恐後地跑在當政者遲鈍的政治嗅覺及尚未鬆綁的法律條文之前,兩岸人民早已舖天蓋地利用彼此的優勢及特長,累積自己在各個領域上的競爭籌碼。

前面三個九年,使我累積了媒體、問政及媒體經營的經驗及實力,為了深刻理解兩岸實際的往來以及進修更高深的經營實務,我也拾起書本、重回校園,刻正於北京清華大學EMBA班進修,祈求理論實務並駕齊驅之外,更能為兩岸溝通建立更為暢通的管道、建立更寬廣的人際關係以及為兩岸貢獻服務。

大陸方面不論產官學等各界,莫不以引進台灣資金、品牌、經營模式及高新技術等項目,營造各類投資有利條件,並且對此大獻殷勤!誠可謂江山如此多嬌,台灣本土英傑自當逕自折腰。時至今日,面對彼岸龐大市場機會的誘引,我們自當大膽西進,擴大戰略縱深,謀求台灣生命力的再一次展現。

這些進行中或是未來即將形成的榮景,兩岸三地華人應當要凝聚一種共識:國族意識形態和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願念,是可以相生相伴而不相違悖的啊!

有鑑於此,本人經營的TNN真相兩岸台「周荃泡咖啡」節目,已經做了近五百集,雖不敢說集集精采,卻是時有佳作。相較於同業及同好,這已是將兩岸互動線拉到最大的長征計畫,舉凡大陸與台灣各類交流多有報導。不同於電子媒體的特性在於「點」的爆發上,文字媒體的優勢在於「面」的深耕上;因此,能夠傳之久遠的平面出版品,也成為我製作節目時念茲在茲的願念,期待將傳播效益的剩餘價值及邊際效應放至最大,讓人人都成為贏家。

 

 

P.3~台灣高中生跟隨前進大陸

   

近年來,兩岸交流頻繁,不論從看好兩岸未來發展前景、嚮往名校、求學費用較歐美便宜、無語言障礙等等因素,如今許多台灣名校出身的傑出人才,已紛紛把「赴大陸深造」當成生涯規劃的一部分。

    姑且不論未來大陸人民是否能繼「開放海外大陸人士來台觀光」,也能來台灣讀書;但就現況來看,台灣子弟負笈大陸的風氣,已形成兩岸交流過程中的常態了。

    過去的刻板印象中,台灣高中生多半因成績不理想或無法考上好的大學,才會轉往大陸發展。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是否有意前往大陸求學,我們曾訪問過一些建中學生。這些在台灣算是優秀的學生,也提出了肯定的看法。

    一位學生說,我們只是比較習慣台灣的生活環境,其實剔除一些政治或經濟的因素,他認為大陸的學習環境是優於台灣的。

    另ㄧ位曾經訪問過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則表示,大陸地方大,校園、宿舍等各方面設備都還不錯。他也打算去大陸讀書。至於是在大學時就前往呢?還是大學唸完再過去?還沒確定,現在考慮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更有一位學生認為,以大陸最有名的北大和上海的復旦大學來與台大比較的話,北大是世界排名的前十名,而台灣大學卻還沒上榜。如果以前途來考量,他覺得到對岸去求學,可能對自己比較有幫助。

不過,他們也認為,大陸的校園雖然不比台灣環境活潑、多元化,社團活動也沒台灣那麼豐富,可是較為純樸的環境反而更適於學習;另ㄧ方面,由於大陸的物質環境比台灣差些,所以讀書風氣會比較好,學生對受教育的態度比台灣學生更為積極、進取,也更加用功。

 

到大陸唸書比台灣好嗎?

 

    至於台灣學生,為什麼要到大陸唸書呢?

    根據我們的研究,台灣學生到大陸唸書,主要有:生涯規劃、興趣使然、市場導向、家庭壓力、同學影響等五大理由。

 

 

P.23~晚來不如早到

 

    前往大陸的熱潮,不斷席捲台灣。繼投資大陸的風潮之後,緊接而來的是年輕學子挺進大陸,為自己的學生生涯規畫,尋求一個新起點。

    北京大學既然是中國大陸的第一學府,理所當然會成為台灣學生的首要選擇。站在這個土地上,地大物博,似乎連呼吸空氣都跟生活在台灣這個狹小空間的感覺有很大的不同。

    求學在人生的過程中,只是一個階段。在人生規劃中,如果你認為大陸未來的發展潛力無窮,而自己又有可能在這裡工作,或希望在這裡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到這裡來唸書,而一定要到美國去呢!

 

 

P.74~周荃觀點

 

鍾先生這種講法,勾起了我的一些想法。事實上,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台灣有很多媒體的工作者,就像真相電視台一樣,我們的記者都很想到大陸去採訪。為什麼呢?這就正如同鍾先生剛剛講的,可以得到特殊的資源。

我們發現,在台灣跑新聞,似乎是越跑越無趣;而到大陸去跑新聞,你隨便跑跑,周邊的對手不是NHK,就是CNN,包括任何記者會,大概都有全世界各大媒體會到那兒去;而對台灣來說,這樣的機會就沒有。

為了要訓練自己做一個良好的、優秀的媒體工作人員,那樣的機會、那樣的資源、那樣的大環境及平台,是你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只要有這樣的機會,那是大家夢寐以求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想到我們的電視台來,而我們的記者也很想到大陸去的主因。

 

 

P.85~周荃觀點

 

    在我們訪問過的台生中,很少有人表達遭受本地生歧視的感覺,這是很好的一種現象。

    但是,彼岸現在卻把台生的學費比照外國留學生,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我曾笑著告訴我們的大陸朋友,「你們不能用學費太高來歧視我們的台灣學生哦!」如果兩岸都是兄弟的話,大家互相幫忙,也是應該的。反正是學功夫嘛!那麼,就不該把我們比照外國留學生。

    ㄧ年大約廿萬元新台幣的求學費用,雖比歐美已經便宜很多,但如果能降低到五、十萬元,比照本地生的標準,那麼台灣就會有更多優秀而家境並不是那麼富裕的年輕學子到大陸來唸書。這對大陸、台灣兩方面來說,都是好的。因為年輕ㄧ輩的人能夠互相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就不會有什麼統獨的意識形態之爭了。

 

 

P.96~周荃觀點

 

    林盈志是台灣人,譚湘龍是外省人。從台灣的角度看,ㄧ個台灣人,ㄧ個外省人,可是在大陸人的眼光看來,他們卻全都是台胞。我最想知道的是譚湘龍的感受如何。

    譚湘龍表示,他從小到大,都有許多本省人的朋友,也會講閩南語,所以在跟朋友相處的感覺,距離不是太遠。而他的確也目睹了一些在大陸被視為台灣人、在台灣被視為外省人的「夾心餅乾」,那種感受是非常不好的。但在北大,他認為還好,不分種族,不分黨派,不管你是從哪裡來的,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不會有這個問題。

 

 

P.129~周荃觀點

 

    同樣讀研究所,到大陸深造,是另ㄧ種選擇。

    只要您選擇了到大陸去讀書,就應先把自己的出發點弄清楚:我到大陸唸書是為什麼?固然對岸的老師會儘量配合我們的上課時間,但是,求學卻不該是這樣可以投機取巧的事,更不只為了把文憑拿回來而已。

    有些人一廂情願的,總以為到那邊讀書,會牽扯到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例如擔心:會不會被迫去上政治課程?或硬被灌輸一些共產思想、宣傳口號等等。 其實,台生的政治課程一律是免修的。既不要學馬克思,也不必上政治課程。相反的,如果你願意學馬克思,他們也不排斥讓你學的。從我們與這麼多學者的訪談裡,就可見到ㄧ般人的誤解有多嚴重!

    此外,我要提醒的是,考前ㄧ定要到學校去一下,特別是跟老師和同學交換意見,而不是僅僅把該考的書籍看完即可,畢竟徹底了解當地的環境及人情世故,對整個錄取過程是有絕對的幫助的。

 

 

P.165~周荃觀點


    當我們在思考大陸和台灣的教育市場走向時,就不能一刀兩斷,因為不能交流,就等於把自己綁死在台灣這個島上,毫無長進。何況台灣的人口有限,政府不應該再鼓勵辦大學,因為目前已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倒是應儘速開放大學招收大陸學生;否則就讓他們到大陸辦學。

    大陸這兩年轉變得很快,像私大這幾年的限制放寬了許多。大陸自己也很清楚,要進步,只有從人力資源著手。

    學者說的話很有道理,台灣四十歲到六十歲這個階段的人,都是過去台灣經驗的累積者,台灣經驗正是大陸目前最想要的。讓這批人到大陸開創第二春,其實也正好是大陸應積極爭取的對象。

    我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有台灣經驗、有歐美經驗、又有大陸經驗,那在21世紀,就可立於不敗之地,而在台灣的朋友,更是不要用二千三百萬人的眼光來看自己,而是要從十三億人口來想像、規劃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P.178~周荃觀點

 

    到對岸經商打拼的台商,以往常認為小孩子還是應該接受台灣的基礎教育較好,因此多半將小孩留在台灣讀書,全家只能利用寒暑假在大陸團聚。現在實幹苦幹的台商都將孩子接來讀大陸的子弟學校,至少全家相聚的時間會比較多。

    一名台商太太毫不諱言的指出,她因為丈夫在大陸包二奶,不得不把小孩一起帶過來,希望能夠保住家庭的完整。台商子女學校為她解決了小孩在大陸的教育問題,因此她建議政府應多協助大陸台商成立學校,如此,將可相當程度減少台商的家庭問題。

    有遠見的台商著眼於投資環境的未來性,不得不遠離家園。而客居他鄉,連大陸的台辦都很熱心地關注他們子女的讀書問題了;台灣豈能坐視不顧?官方能不能成為台商堅強後盾,在這個台灣子弟的教育問題上,似乎應該有具體有力的政策性方案,而不再只是依賴個別企業、熱心人士的努力而已。

--2006-08-08--


返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c) 2006 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教育基金會
Copyright 2006 (c) S.D.S.F.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