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245巷56弄26號2樓之1
電話:(02)2756-5828 傳真:(02)2749-5370
信箱:TaiwanSDSF@gmail.com
 
近期活動    歷年活動
 
2010你世博了沒 心情日記(一) 上映嘍!!

活動照片

  「2010你世博了沒」心得  

平心而論,以一個台灣大學生而言,我去中國的次數應該是高於平均次數許多的。然而,這一次的中國經驗所體驗到的東西遠比過去的中國經驗還要豐富太多太多了,過去我所忽略以及誤解的事情,在這次跟基金會去中國之後,似乎突然全部浮上了檯面。

 首先我認為,這次我所學到的第一件,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對於旅遊的心態,或者不如說是對於旅遊的定位可能更精確。

 去在我旅遊的時候,總是抱持著一個很狹隘的想法:哎呀,反正是來玩的,所以不要想那麼多嘛,就把思緒放空就對了。然而正因為有這樣的預設立場,使得我過去在旅遊的時候,就好像把雙眼閉上一樣,什麼都看不到,常常玩完一趟回來之後,除了疲累、紀念品、照片之外,什麼也沒有得到。

 然而這次由於老師的耳提面命,我終於把自己的眼睛睜開,仔細的觀察、學習、比較、體驗,去咀嚼中國各個方面的資訊,更深刻的去思考那些大多數人們總是閉上眼睛不看的問題;這樣的改變也的確讓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深深撼動我心的事情,因此學習到在旅遊時將眼睛睜開,用更敏銳的眼光去體驗,應該可以算是我這趟旅行最主要,但可能卻是最抽象的一個學習成果吧! 

除了抽象的心態以及定位,我個人認為,這次的中國之旅實際上可以由小到大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世博、身為世博主辦城市的上海以及古典與現代兼容並蓄的蘇州、最後是中國這個國家,包括它的人民,它的建設,它的文化,它的社會風氣等所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就是一個由活動層級往上擴大到城市,最後拓展到國家社稷層級的Hierarchy結構。

 許多人進入中國時,時常只把焦點放在世博中哪個館好看,排隊久不久,或者是自己的腳酸不酸之類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都只是世博這個活動層級之中最支微末節的事情而已,一旦我們不將眼光放寬,根本看不到世博中所充斥的政治目的、企圖,也看不到世博之於上海、之於中國的影響。 

舉一個例子來說,在看美國館的時候,實際上在物質層面我認為美國館做的很普通,它只放了三段影片,然後實體的展場則像是贊助的各大廠商的廣告空間而已,館內沒有多華麗的科技效果,也沒有什麼精緻的古典藝術,歷史交代,甚至連紀念品商店都很明顯是和美國國內的產業有所關聯。但是美國館卻仍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主題,因為我們在美國館的影片中看到了美國希望與中國人民建立「夥伴」關係的企圖心:由許多美國人辛苦練習普通話的你好開頭,然後由美國最高政治領導人物歐巴馬以及希拉蕊延續這個友好、尊重的氛圍,最後用一個由眾人「合作」的小短片來為這個夥伴關係做結束。美國的企圖其實很明顯,然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預設我們的立場,我們看完美國館可能只會得到美國館的設計很無聊,內容不有趣諸如此類,格局非常狹隘的結論。

 接著,再將眼光放寬,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上海、蘇州、崑山這些城市以及他們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在上台講心得的時候曾經提到,我認為若能將上海放在歷史脈絡,放在時間軸上去檢視,可以看到更多、更豐富的改變,也能夠夠深刻的體驗到上海的活力。我想這一點在蘇州、在崑山都是一樣的。

 我們這次旅行參觀了許多城市規劃館,發展成果展示館等等,這些都是我過去沒有接觸過的部份,而我認為,這個部份的經驗帶給我的震撼真的非常強烈。上海的發展非常迅速,這一點在我們將上海放在時間軸中檢視就已經知道了,然而上海的發展是有秩序的,有長期規劃的,這一點卻是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而且除了上海有長遠的規劃之外,就連蘇州,連昆山這些省級層次較低的城市,都也有非常周詳而且不停更新,具有高度彈性以及效率的規劃與執行。

 反觀台灣,我們連直轄市都沒有看到詳盡的都市規劃了,更遑論層級更低的,資源更匱乏的行政單位了。在這樣馬虎的情況下,我們究竟哪裡來的自信去相信台北依舊發展非常亮眼,或者說去相信台北未來的發展會更好?我認為這真的是非常發人省思的一點。

 最後若在將視野拓寬,放大到國家、社會層級,也就是包括了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環保意識、社會風氣、文化資本等各個方面,我也看到了很多過去我們誤解,或者忽略,或者低估,或者高估的事情。

 我看到了中國人的優勢,但也看到了許多他們現在尚未解決的問題,而因為他們還有這些問題,我也看到了台灣人目前所享有的優勢,以及我們還沒有發現的弱勢。簡單來講,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仍然還在人力的品質層面上,這一點很直接的體現在服務從業人員上,而且我相信也會體現在各種其他的產業上;當然這個問題中國正在努力克服,但這是人力品質是一個需要時間才能緩慢提升的數值,因此中國應該還會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一段時間。

 相對而言,台灣人目前的優勢正好就是在人力的品質上。然而由於台灣人普遍對中國的現況不了解,甚至可能有所誤解,導致我們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優勢;更嚴重的是,我們的人力品質正因為教育、社會風氣等各式各樣的問題而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雖然現在我們擁有優勢,但我們卻沒有了解到這一點,而且我們還可能在未來幾十年之間同時因為自己的品質降低,以及中國的品質逐漸升高而失去這項優勢。

 總而言之,無論我的個人意見究竟正確不正確,或者夠不夠深刻,我都覺得這次造訪中國的經驗真的帶給我太多太多不可言喻的收穫了,也因此我必須要在心得的最後面再次感謝基金會的所有人,包括周董、鄭老師、郁老師、淑秋姊、翠敏姊、周大哥、鄭大姊,在世博期間給我很多啟示的唐黎、月茹、復旦大學交流的同學,另外也要感謝隊輔,還有與我一同學習的大家。我真的很開心在2010年的暑假我選擇了「你世博了沒」,也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能夠再跟著基金會一起學習,謝謝!

───────────────────────────────────────

     這次基金會的所辦的活動,我確實收穫良多,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待人處事與自省能力,二是對中國實際接觸的了解。

   首先要先謝謝基金會的努力,讓我們能在短短兩天看到超過10個熱門國家館。此外,對於參加這次的活動,能聽到在各界發揮所長且深具影響力的大師們為我們提供他們人生中的寶貴經驗,實屬非常難得。其中,嚴義明律師和張曼玲副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他們的''理直氣和'',我的意思是,他們都是在13億人口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面對''法律上可行,但實際上不可行''的事情時,總是能不慍不火,付出最大努力達成自己的想法;而我對於我所認為對的事情,總是帶著一股得理不饒人的心態,在聽完他們的分享後,我也開始思考改變自身的個性的迫切性。而蘇州大學朱教授的一席話也對我帶來些許的衝擊,''年紀大的人的經驗,是靠離上帝越來越近所換來的'',他和郁老師都是走過文革時代的知識份子,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讀書人憂國憂民與窮盡一切努力完成學業的傲氣。相對於他們,在這個一切幾近富足的年代,我們還有什麼什麼理由念不好書?還有什麼理由任由日子一天一天的流逝?

   在踏上這塊大陸之前,對於中國的崛起總是透過間接資料去了解,在這次親身參與世博這個活動後,結合直接與間接的觀念與經驗,發現中國是無法直接擷取其他大國的經驗作為自身經驗的,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而且人口太多,就如同朱教授所說:''若是在這塊土地上追求絕對的平等,是沒有效率的''。此外,中國為了要籌備自理的錢,於是乎喊出''先發展後自理''的口號,這樣的步驟使得已開發國家最重視的''軟實力''在中國幾乎是看不到的,因為在中國大多數的服務業是不太在乎小細節的!因此也驗證了每個國家都無法窮盡一切優勢的理論,就這部分而言是非常公平的。而在與復旦大學的同學有聊天的機會後,發現對於中國與台灣而言,個體才是最大的差別!復旦的同學們可以每天早上六點準時在大草坪上大聲朗誦日文或英文,也有同學可以每天在宿舍翻牆玩facebook(在中國大陸是被禁止的)。

   我很幸運的能被選為隊輔,比其他組員們多了一些機會與時間學習。從中國返回台灣後,除了更愛台灣這塊土地外(因為在中國連續九天都看不見天空),也認知到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我會努力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因為我不想成為鄭老師口中沒有價值的人,也謝謝鄭老師分享七張餅的故事,那句''對過往的一切感恩''一直留在我腦海中。

───────────────────────────────────────

原本參加你世博了沒團最大的目的就是看世博會,所以我從世博的角度切入。為什麼這次世博會那麼吸引我呢?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政府大力的宣揚的結果,加上台灣媒體大力的報導,否則世博會在我的印象中是屬於日據時代那時候發生久遠的事。第二個原因是台灣參展了,台灣很少機會能有那麼好的舞台可能將自己介紹給大家知道。

  實際參觀世博又是不一樣的體驗,園區中看到的幾乎都是中國人,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我猜這不是歷屆世博會的常態(入園者大多是舉辦國的人),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去年經濟危機導致外國遊客認為花那麼多的錢來看一個發展中國家辦的博覽會(而且還不是講英文)並不值得,可是拉回來想,其實這幾年藝術市場中,中國風味的作品越來越吃香,那為什麼不願意來中國看世博順便旅遊呢?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用"說江南"講座老師說園林的例子來說明,中國園林建築處處隱含文學氣息,這種非常精緻將文化表現在實體上,某種程度和西方印象派如何把很抽象的概念展現在作品上精神上有很相似之處,不過中國表現出來的型式卻與西方有不同的異趣,這是為什麼他們喜歡中國的藝術作品,但是就世博會而言,各國的展品很多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加上來中國還要忍受昂貴的機票錢還要冒可能碰到較低的人民水準等等不方便,就一個純粹旅遊的外國人而言,時在是沒有甚麼動機來中國參觀世博。

     我想上一段所述說的原因是博當局應該自己也心知肚明,那對一個辦給中國人自己的世博而言,為什麼中國政府願意花了5000億,來辦一個可能收入只有2000億的虧錢事業呢。我想是可以中國想炫耀國力順便使用民族意識來推動上海的都市更新,中國慢慢崛起之後,凡事求大,而被壓抑了那麼久的中國,在終於可以出頭天的一天得到來時,為了這個活動犧牲的小我便可被接受。我覺得中國每個都市計劃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完美主義的工程師在規畫,但在中國一直推動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大辣辣的把舊房子拆掉更新,或者是無上限的舉債進行公共建設,借由世博正好可以達成。對共產黨而言,由於外國的遊客不多,因此也比較不用擔心外來思想的滲透。

     從世博我看到了幾個商業上的機會,首先是外國人每個都覬覦中國市場,我覺得這和大家都想去美國不太一樣,他們會想來中國主要是因為市場太龐大了,而不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賺錢除外),因此以利益為主動趨力下,他們先天不了解中國人的習性,後天心態又不太正確,外商雖然很厲害,但就中國而言,是否需要用到那麼厲害的東西,或者是要在地化而比當地好的東西即可,我想在這塊市場上,是台灣能贏過外商的最大機會。然後,中國言論自由已經遠比我想像中得自由了,一旦言論較自由,大家的思想也會透過訊息的交換開始出現多元的發展,加上中國目前在世界中的地位(以自我為中心),下一代的中國人應該會步向追求個人化、量身打造的路,不過在這種社會中如何保持真正的和諧,我想這應該是一大難題了。 

───────────────────────────────────────

幾個月前,我在媒體上看到大陸政府強力宣傳世博,等我親臨上海後,無所不在的世博招牌,海寶在四處對你微笑,我感受到中國舉辦世博的熱忱。世博的確是中國人的驕傲。上海原本就是個迷人的城市,世博又吸引了更多中國人和外國人前來朝聖。如同當年的北京奧運一樣,世博為上海帶來了許多觀光收益、增加了上海的能見度,整個中國因為世博更加蓬勃發展。

   參加這次的交流團,對我來說真的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這個活動只限台灣學生身分才可以參加,而今年大學畢業後我就往職場任職,也就是說,這是我最後一次參加鄭老師帶的參訪團。在過去修大中華的日子裡,我閱讀了很多有關大陸崛起的書籍,我深知這是個不容小覷的大市場,無論我的意願如何,我的未來都與她脫離不了關係。

  人家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我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時,她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已經在媒體和書本中熟悉她的繁榮景況,外灘是她美麗的過去和亮眼的現在,浦東則是她浩瀚無垠的未來。但上海也給了我許多認知以外的震撼,新舊融合的建築、排山倒海的人群隨處可見,逼近雲端的高樓大廈爭相建起,上海是個包羅萬象的國際都會。行萬里路也要閱人無數,我把握每一分一秒可以與中國人交談的機會,詢問他們從哪來、如何離鄉背井來到上海求生存,他們的話語中流露出中國無窮的希望,就好比上海人急速的步伐,所有中國人都恨不得以這個步調直奔中國稱霸的世界。

  去年到北京時,十天內我只見到一家明亮的便利商店,大部分以昏暗的雜貨店居多,而在上海也是同樣的情形。我問過大陸的學生為什麼便利商店並未在大陸普及,她回答我說:中國貧富差距很大,便利商店的東西對窮人來說是高消費,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買得起的。就上述便利商店的例子,我就會聯想到貧富差距讓中國就像一個濃縮的地球村,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市場,可以有低價位的雜貨店,也可以有奢侈豪華的精品店,不論專攻哪一個領域,巨額的人口基數就足以讓利潤多翻幾番了。

   我曾在書本上看過一種關於中國歷史的說法,中國是從受盡屈辱的十九世紀直接跳向先進的二十一世紀,短短的三十年改革開放就追上已開發國家幾百年來的成就,上海先進的硬體設備確實讓我嘆為觀止,但還在發展中的國家卻也免不了一些問題。親自走一遭上海後,除了見識到她讓人嘖嘖稱奇的雄厚實力外,我也注意到中國用三十年累積了幾百年的環境污染,全球暖化在上海發揮得淋漓盡致,艷陽高照時,在戶外行走時真的是高溫難耐。中國龐大的人口本身是個商機也是個污染,加上人口素質還有待加強,人民的生活品質並不盡如人意。

  中國快速崛起,但軟實力並未以同樣的速度成長,上海的服務態度很難讓人對這個地方流連忘返,光是服務業這塊,台灣就遙遙領先在中國之前。台灣雖然沒有中國一望無際的面積,也沒有中國誘人的內需市場,但台灣確實有凌駕於中國之上的優勢。中國是個巨大市場,如果台灣不進入,也會有其他國家來搶食這塊大餅,反而削弱台灣的影響力。尤其台灣是外向型經濟,應該善用自己的優勢與中國連結,才能保有國際競爭力。

───────────────────────────────────────

    在高中的時候,爸爸每次從那兒回來,都會說上海的高樓林立、台商眾多、商場多元、人民的消費力高…等,比台北還要繁榮、更加現代化,因此,上海在我的腦海裡,便是一個極現代化的都市。

     踏上上海的第一步,便被機場的硬體設備給震懾住,浦東機場的壯麗如同北京首都的國際機場第三航廈,顯示出上海位於中國的交通樞紐,擁有廣大的運輸腹地,再加上世博的影響,使得浦東機場更加的繁忙,來自世界各國的班機此起彼落地來到此地,觀摩中國人第一次的世界博覽會,光從這兒就可以顯現出中國舉辦世博所帶來的影響。兩天的世博行程,不僅看到各國獨特的展示,很多場館的內容,也透露出此國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每個國家都想跟中國成為好朋友,由此便可以看出,面對中國此崛起的大國,各個國家都把握機會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此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參觀世博的人們,大部分是中國人,讓我思考老師所說的話:「中國舉辦世博,對於中國人來說,文化衝擊有多大?」。在來到世博前,看到許多大眾媒體的報導,報導中國人民排隊秩序差、不守規矩。雖然自己也有遇到幾次,但整體來說,中國人民的素質與之前已經不一樣了,有時當地人民還會糾正對方必須遵守規矩,這些小舉動便顯示出,中國人民的素質是不斷地往前進步的。

     在上海,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連鎖店,甚至來自台灣的COCO飲料店、85度C…等,許多專家說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要把握未來的黃金十年,但從這些連鎖店的SOP作業流程,不禁讓我擔憂,台灣是否有足夠的黃金十年,也許所擁有的時間更加短暫。進去這些連鎖店消費,所得到的服務並非比台灣來的差,店員親切地詢問你的需求,並且貼心地請你稍作等待,這些服務的態度,不是從我們身上所學習的嗎?我們不能一直倚靠著專家所說的軟實力,我們也必須不斷地前進,充實自己所擁有的,這樣我們才有籌碼,與他們競爭,而不是漸漸凋零。在環球金融中心附近,看到精品展示區、APPLE、Mercedes-Benz…等消費品牌,展示多元、數量眾多的產品,就此可知他們知道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中國人民的消費力是不可忽視的。

     與大師對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嚴律師以及張曼玲小姐,他們擁有成功的事業,來自共通的特點,也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這幾個字點醒了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總會讓人慌張徬徨,許多的煩惱追根究底,就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持續力不夠,如果堅持自己的信念,一切就沒有什麼好怕了。雖然只是個耳熟能詳的小道理,但他們背後的故事卻深深指引了我,那麼艱深困難的關卡,嚴律師跟張曼玲都熬過來了,何況是我如同綠豆般的問題。這趟的上海行,讓我有許多感觸,許多東西是無法用言語清楚地訴說,九天八夜的旅程,對我來說是個無形的學習體驗。

───────────────────────────────────────

  身為一個工學院的學生,平時的精力都花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繁雜理論,久之,如隱居在象牙塔般,好像漸漸與這個世界脫離。平常的生活資訊,僅限於網路新聞、電視,而且接收也是絕對的被動,不知不覺間形成了偏差狹隘的國際觀,這樣地封閉一待就是兩年。眼看著工程師漸漸成為地位越來越低下的勞工,當時的我卻只能在同儕間尋求一些共患難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正向著這個未來邁進。然而,偶然的散心之舉,卻讓我能在被霧籠罩的道路上,看清自己該走的方向。可以說,這次上海蘇州行,讓我走出台灣,以更高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也漸漸改變自己對未來的定位,和其達成目標路程的建構。

   台灣的新聞太地方性,不僅從網路抄東西來寫,甚至連芝麻綠豆的小事也要報導,以為獨家。有時不禁為自己身處的這個國家感到汗顏和無力。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資訊,唯有親眼見證方能更真實深刻。走入上海後,才發現自己腦中的中國大陸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情況,卻不知在這十年內,中國大陸因為政策行使流暢,已經以令台灣人無法想像的速度飛快地建設了他們的硬體設施。而在走入世博後,看見了各個國家對中國想要表達的立場,如:美國館的兩個老大說法;巴基斯坦的芒果展示也擺出了友好親近的態度等;對這個起飛中的國家,也有國家沒有表態立場,如:義大利、德國,真正的展示了自己國家的特色,而荷蘭也確實符合了環保的城市主題--整館沒有用任何空調。另外還可以看出一些國家不太有意願來參展,像法國館全館都以投影片打在牆上,未免有些敷衍,群眾也難以看出法國館想表達的意象;而非聯根本是不屑來參加的,是中國自掏腰包幫他們蓋好展館邀約才過來參展,可見中國的崛起在非洲人來說,不那麼重要,至少不比中國的面子重要。

   除了各個國家館外,這次世博的另一個看頭就是人--畢竟排隊花的時間反而比看展覽的時間長。很幸運的,世博中就能看到來自全中國不同地方的人,而在其中也不難找出中國人共同特有的文化:第一個就是只顧眼前的利,自利本是人性,但他們卻不知道在自利中找到雙贏的局面。在日本館中,連看展覽的時候,一群人還要往前擠,見縫就鑽,這完全的破壞了整個館好不容易營造的氣氛,也讓人心情變差,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在舞台前方大家能後退幾步,不要都擠在最前方,那全部的人都可以看到表演,然而這個道理卻難以行使。第二是靠關係,中國人靠關係特別厲害,只要有關係就會有路走,沒有關係也可以靠錢財解決,除了這次走特權進入美國、加拿大等館外,在台灣館也看到了『用錢開路』的人,那志願者收錢後就在大家眼前放人進入VIP區,讓我們忿忿不平的同時,也更堅定了自己的人脈養成與錢財累積的重要。第三,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從五月多我就在關注網路上各式各樣的世博心得文章,其中『插隊文化』是為大家普遍抱怨的,然而在這次親身經歷下,卻沒有網路上形容的那樣恐怖。我認為這是由於內省機制發作。世博就好像中國人辦給中國人的大聚會,大家從各個層次文化帶著缺點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自指責對方的缺點,每個人回去後開始慢慢學習優點改善缺點,並傳染給身旁的人,這種軟實力的提昇速度讓我覺醒到台灣人軟實力也將漸漸不佔優勢,如果一再站在對立的立場,被比下去也是時間上的問題,我們台灣能做的只有合作,才能雙贏。而我們台灣人民能做的,就是乘著這股上升的風,順勢向上飛翔。

   在昆山和上海城市規劃館裡頭還有蘇州大學的演講中,看到了一個城市發展的策略和方向,其中也不難看出這些政策規劃者對世界局勢的眼光,算是收獲良多。特別的是,他們訂出來後就依照的這樣的大局行政,並隨時修改未來的策略方向。這讓我們不禁反思台灣的城市規劃到底在做什麼,以政治利益的眼光來執政,這就是台灣政策難以實施,方向一改再改的病根。甚至開始懷疑自由民主換來的是否是自由的爭吵,在這一畝三分田地上爭,反而耽誤了插秧施肥的功夫。事實上大陸民眾是不屑台灣的:『每天看你們在那邊爭吵,我們在這邊發展,根本懶得理你。』為什麼上海的捷運蓋的速度是全球第一,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深思,也該思考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們可以種些什麼。

   國際觀的形成是人生目標定位以及其路程設定的必要能力,而更重要的則是專業能力。這次到上海節能館看到了許多新科技的展現,其中多為已經實現和將要實現的部分,而且贊助者眾,就以我理工生的角度來看,要做到節能,不可缺少的部份就是『系統整合』和『能量重複傳遞利用』,以機械生來看就是說『電控』與『熱流』的專業在未來會更加重要。除了專業領域,更重要的是說話的技巧。工程師也需要口條才能在未來把研發出來的東西簡單正確的介紹給公司內部,甚至是介紹給外部,以後轉型銷售時需要同時具備專業能力和說服的能力。這次我很難得能有一個上台講話的機會,沒想到卻三點漏一點,但這也讓我體認到自己口條上的不足,平常上台講話看不出來,沒想到真正面對大人物時,自己卻是還不夠成熟,仍然會緊張。我將就這一點繼續磨練自我。

   除了能力的培養外,這個既感性又知性的旅程讓我體認到人脈的重要,也藉由這個旅程,認識到很多優秀的新朋友。首先是復旦大學優秀的學生,這次認識的多為理科的學生,他們才大二就已經在公司實習,甚至有小部分人已經開始創業,反觀我們都還在學習理論知識,我想這就是差距。台灣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太少,結果在入社會的銜接上稍嫌不足。這也讓我決定在接下來的大三時期,必定要爭取到進入海外公司實習的機會。復旦大學的學生都是萬中選一而仍然很謙虛,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除了學生,我們也認識了很多『大人物』,除了學習到寶貴的成功經驗,看到身處他的位置看到的視野,看到他的精神,以及他創造的價值,在感慨的同時,也拿到了他們的名片或聯絡方式,這都可能是未來自己成功的必要因子。

   在這場開拓視野的感性饗宴後,我對於未來自己的定位,從一個渾渾噩噩的工程師,到現在對未來逐漸開朗的自己,我終於知道該怎麼爬,而且該爬到哪個位置,該用什麼辦法來爬。我不該對自己的未來就這麼定死,反而是該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國際上,看清未來的走向,自己也不斷學習改變,最後安身立命,成為不可取代、創造自己價值並行使自己價值觀的人才。真的很感謝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包括鄭老師、周董、淑秋姊、鄭大姊、周大哥、翠敏姊、郁老師、唐黎、李月茹、各位車長以及所有工作人員和隊輔還有同隊的朋友,少了你們任何一個這個團都組不成。因為你們,能讓我有這次的機會走出台灣,來到上海,來到蘇州,並且一路上經由鄭老師和周董的講解,才能深入了解這次來,該看到什麼,以及一些常被忘記的做人處世的道理(周董的『經濟獨立才是真獨立』讓我感到慚愧。)。其實從小隊名單不難看出賢德惜福的教育理念,隊員多為政治、法律、企管系的學生,我們藉由這趟教育之旅學習到該有的價值,該到達的目標水平,以及以後身處位置上,該考慮到的人、事、物,並順從我們的良心行事,期望我們以後能讓孕育我們的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我覺得有你們這一群人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們這些困惑的學生找到方向,真好!真的很感謝你們!

───────────────────────────────────────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出發前並沒有像小朋友遠足前一晚般的雀躍與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自我挑戰的感覺。未曾到過中國大陸的我,想不到竟然有機會一窺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7月28日,當飛機從桃園中正機場起飛時,我還一度不敢相信。

 這次參訪的主題是上海世界博覽會,有人說這次世博是舉辦給中國人看的世博,經過幾天的觀察,我也想贊同這種說法。此次上海世博約有200個國家及50個國際組織參展,開展100多天以來,累計參觀人數已達4000多萬人。在這些眾多的參觀者中,大部分都是中國人,世博會在這些人的心中埋下許多種子,這些種子包括:各國展館的創意(外觀建築/燈光藝術等)、國際觀(各國傳統自然與人文/各具特色的藝文活動等);科技的創新發明(4G通訊網路/4D影像技術/觸控LCD等);未來城市(乾淨能源/綠建築/可持續發展等)等。有朝一日,待這些種子在中國人的心中萌芽成長,那中國將不僅是改革開放30年,更有可能是創新突變的好幾十年,而這些都只是時間的問題。

 2008年的北京奧運,到2010年5月至10月的上海世博以及11月即將到來的廣州亞運,三年內連續舉辦三大跨國的活動,以上海世博為例,至少就投入180億人民幣,由此可知中國自著力現代化以來,即展現出超越美國之企圖,而有意作為世界帶頭大哥的雄心壯志,其魄力堪稱世界之最,令人佩服。再從中國選定北京(北)、上海(中)及廣州(南)作為各活動的主題城市,亦可發現中國政府有意利用這三大城市作為帶動中國整體國內經濟全面發展的用心。

 我在想,中國近年投入這麼多的人力、資金舉辦這些活動,雖然說舉辦這些跨國活動所帶來的驚人消費人潮、提供當地人民許多就業機會,又或者政府藉此機會將城市再度更新開發等。不能否認該活動作為經濟推手的重要性,但其用意絕對不僅只是這些活動所帶來的總體經濟效益,許多人忽略了那些無形的改變,而中國政府當局對這些「可預期」的改變究竟抱持怎樣的心態?有人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我想這種形容實在是貼切。

 身為法律學系的學生,我在思考一個問題,那麼多的中國人看了世界各國大多都是自由民主開放的政治體制,會不會「民心思變」?有中國的律師認為,中國大陸應該實行整套的民主,每個人的人格權都應該被尊重與保護,唯有全面的民主制度對國家才是好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民主制度取代共產制度來管理13億人口是否可行?此不無疑問。我很驚訝自己的無知,從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初學法律之時,一味的批判中國大陸的共產集權制度,而未曾去思考其制度背後是否有其意義存在。就中國執政當局的立場,現階段實施全面性的民主必然會使得整個國家政局動盪不安,在「國家利益優先」的前提下,犧牲或限制人民個人的部分人格權是必要之惡。而二者究竟應該如何調整才能找到平衡點,這真的是一個嚴峻的課題,日後仍有待大家共同努力找出一個雙贏的方式。

 最後,真的非常感謝賢德惜福基金會舉辦這個活動,讓我有機會可以一觀這個歷史課本上提到的泱泱大國。透過此次的參訪,我真的學習到許多事情,同時也開了眼界。我想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大陸,但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

───────────────────────────────────────

很感謝今年有機會可以參加這次基金會舉辦的活動,一開始會報名,其實是因為有同學找我一起去,然而,在看到行程表後,發現除了世博的行程外,還安排了跟復旦大學交流、與大師對話,參觀上海跟蘇州著名景點……等多樣化的行程,我深深的被吸引,心裡燃起非去不可的想法。很幸運的,我可以參加這次的活動,在行前說明會認識了第六小隊的大家,一起討論著自由行還有去世博兩天的預定計畫,在7/28帶著滿滿的期待和雀躍的心情,開啟「2010你世博了沒」的序幕。

 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交了很多很棒的朋友,我是參加活動後才認識大家的,從一開始的不認識,到後來經過朝夕相處後變成很無話不談的朋友,這份友情格外珍貴。不管是同團的朋友、復旦大學的同學、還是在這趟旅程中跟我們交談的所有人,透過思想的交流和互換,打破一直以來的偏見,使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在封閉。一直以來,對於交新的朋友總是漫不經心、可有可無,但經過了這次的旅程,才發現原來交新的朋友,不僅可以多了傾訴的對象,也可以互相交流一起成長。不管是團裡主動且積極的人,還是復旦大學的同學都帶給我很大的衝擊,同樣是大學生,很多人是有計畫的朝目標前進,滿懷著企圖心的利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樣的態度是我該學習與警惕的,想要在這充滿競爭力的世界嶄露頭角,必定要先下苦功。

 在這九天裡,認知到了「態度」的重要性。每個人對於學習的態度都不同,也因此所獲得的東西也不一樣,在這九天的時間裡,一定有人積極的把握每分每秒,睜大雙眼的去探索中國的每個小細節,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填滿心中的疑問和好奇心;我記得,我們剛到上海的時候鄭老師曾說:「從現在開始,用你所有的辦法去認識這遍土地的一切,不要放棄任何可以瞭解的管道,不管是計程車司機或是足浴的按摩師,只要在不會打擾人的情況下,想盡辦法挖掘你想知道的。」一開始,我真的沒辦法很主動的去認識一個陌生人,只能在一大群人都在的情況下,偶爾聊天插個幾句話,但漸漸的我發現,藉由認識不同的人,不僅可以讓我瞭解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可以更加深入的瞭解當地居民,主動的提出問題後,不但可以驗證我心中的疑問,有時候他們甚至願意跟我們分享更多更深入的想法,真的是很棒的體驗。「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我會記得這句話以及繼續保持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將來畢業後,工作態度就代表了每個人的精神,所謂「態度決定你的一切」,我要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

 我們有時候很容易被自己固有的想法和觀念所設限,對於大陸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從新聞媒體以及口耳相傳的消息得知,但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後,真正造訪過,除了數不清的驚歎外,更有很大的衝擊;大家都說大陸現在的經濟有多進步,發展有多快速,眼見為憑,我們真的不行繼續在原地踏步了,不管是大陸的人民或是政府,都有很強的企圖心想要成為全球第一,如果我們還是不願去面對或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那未來兩者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很慶幸自己有這個機會可以到大陸九天,除了參觀世博,並從中看到少數幾個國家的最新發展和願景外,最重要的是可以知道現在大陸的發展,我們真的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最後,謝謝基金會用心的舉辦這次的活動,讓我們不用排隊就可以拿到中國館和台灣館的預約票,謝謝唐黎讓我們可以以貴賓的待遇,看到世博裡許多熱門館,謝謝郁老師總是為我們安排好所有事情,還有謝謝第六小隊的大家,這九天我覺得收穫滿滿,未來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我會保持積極的態度,繼續加油。

───────────────────────────────────────

這次是我第一次去中國,以往在鄭老師的課堂上學習到很多有關中國的知識,這次中國行有些部份像是把課本上的知識實體化,所以我試圖從大環境中一些枝微末節的部分來觀察中國。

中國目前面臨了產業轉移的時刻。中國想要將產業轉型為服務業,便使用上海作為試點的例子。周阿姨在車上告訴我們,要改革很難。而就世博會來說,中國改革是很成功的。

服務業為主的產業,不可或缺的兩點分別是基礎建設及人力資源與素質。中國的現況就是,「有著優良工具的學徒」有了好的工具,也要有好的師傅配合。上海利用世博建設了和東京一樣綿密的地鐵網、增加了計程車的數量、修建道路和機場,使得上海成為黃金三角的樞紐。就親身的經歷來看,除了計程車的數量稍嫌不足之外,上海的交通十分方便,甚至比台北還好一些。基礎建設解決了,剩下的就是人力的培養,中國真正的期望,是利用世博,對十幾億人民做一次公民教育。在世博會之前,中國便做了很多宣導,規範人民的行為。如不能隨地吐痰、晾衣服不要掛得太出來、地鐵站的手扶梯也要靠右邊站、某些店家不讓人隨意坐在地上。而這次的上海行,中國的公民素質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仔細想想以前的台灣不也是這樣嗎?也是經過長期的教育才有進步。如果歐美國家的人到了台灣,是不是也和我們去中國的想法一樣呢?

 

<上海處處可見的公民教育標語>

 

這次世博的主題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藉此傳達中國節能減碳的政策,但是在園區內,中國更想傳達的是公民道德的培養。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可以發現很多標語,如請勿直接對水龍頭飲水、請勿在椅子上睡覺、請勿亂丟垃圾、請勿停車等,而每個館的工作人員也都不讓人隨意插隊,雖然有少數人還是不守規矩,但以入園人數來看比例實在是少數。如果參觀過的人都能把這種公民素養帶回去教育給下一代,分享給親朋好友,所發生的乘數效應十分可觀。

<世博當時才開幕了近三個月,就收到很好的成效。之後呢?>

 

以國家的凝聚力來說,世博同時也取得了可觀的作用。唐黎說到:「一個國家、社會想要發展,必須在全民中形成一種凝聚力,這樣的凝聚力才能使建設的速度,發展的腳步更加穩健和快速。世博會在繼奧運會之後又給全體民眾打了一針興奮劑,讓全民以更自信的心態,更煥發的精神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這種精神力的後續影響不可限量。」和我們交流的復旦同學也說:「中國人嘛,平常像一盤散沙,但是到某些時刻又特別團結。這次上海人都想把世博給辦好,對外地人也更友善了。」因此世博是一種一連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所以我認為世博是很成功的。

 另外一個體會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差別。坐計程車的時候,聊到我們是外地來的話題,於是我們問司機:「您覺得我們是哪裡人?」她回答:「不開口根本看不出來啊,你們看的出我是哪裡人嗎?」。作足浴的時候,也被問到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我們又問了「那台灣人走在路上,你們分辨的出來嗎?」他們回答:「看不出來,只有講話的口調有差別,台灣人比較溫和一些。」我們到對方國家也許經過了海關,拿了護照。但是語言、文字、城市的風景卻又如此熟悉。我們的差別真的那麼大嗎?真的是兩種不同世界的人嗎?或許我的想法有賣台的嫌疑,但是如果用心體會、拋開成見。其實彼此是可以相互了解的。

 

<我們跟唐黎及月茹有很大的差異嗎?>

 

最後要謝謝所有舉辦這項活動的人,願意替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小鬼犧牲時間的鄭老師和周阿姨、負責活動聯絡和小細節的淑秋姐、與翠敏、總是默默走在最後一個保護我們安危的周大哥、一路上傳達人生經驗給我們的鄭大姐、不辭辛勞陪伴我們的郁老師、熱心又可愛的唐黎、月茹賢伉儷、以及所有成員、特別是第六小隊的成員,所有人都帶給我難忘的回憶。希望以後有機會還能跟參與基金會的活動,一起學習成長,謝謝大家。

───────────────────────────────────────

    這次的旅程給我很大的衝擊,不只是因為第一次踏上中國的興奮之情,而是在這九天內我所體會及學習的都是以往未有的體驗,而這些體驗是我在過去大學教育中觸及不到的。

   第一天風塵僕僕的到了上海,從下了飛機一路到飯店的沿途,我看到了一個具有企圖心的城市。幾乎每個高速公路上的廣告看板都在向甫一進入這個城市的旅客招呼著他們引以為傲的世界博覽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標語無一不在每個路口及公車廣告上大聲宣布他們的進步和信心。而接下來兩天的世博,從每天三、四十萬人次的人潮和龐大的志願者體系,皆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對於他們的世博有無限的期望和驕傲。搭乘世博園區車時問了負責諮詢路線的志願者,發現他們都是通過重重甄選及面試才得以進來服務,即使工作時數多也沒有薪水,他們也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因為他們說不管怎樣都想來看看中國的成就。我們也發現展場上幾乎都是來自各個省份的民眾,操著不同的口音,穿著不似都市人的體面,但是他們卻甘願頂著四十度的高溫排隊,只為努力張大眼看看從未看過的高科技設計或者地球另一端的風貌。因鮮少看見外國的遊客,有人說這是辦給中國人看的世博,我覺得這是個機會讓中國偏遠地區的人民能接觸外國的特色文化,也是他們繼北京奧運後,另個讓中國和世界接軌的突破。

   在這九天中安排的大師講座,也讓我有所感觸。一方面是大師的話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一番新滋潤: 聽嚴義明律師如何不畏強權只為讓中國的司法體系更健全、張曼玲女士面對困頓毅然從台灣到上海扎根經營,雖然他們的人生道路和我們必不相同,但是他們的態度和信念是值得我學習的。而在大師對話結束後的問答時間,看到同學們熱烈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題,也讓我印象深刻。或許自己讀的是語文的科系,長期讀文本之下,在課堂上鮮有讓我們發表自己的感想,提出問題,所以我常處於被動式的學習環境,只當知識的接收者而沒有在當下做出思考。但是看到同學們積極的態度,讓我知道學習必須要有反應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批判能力。反應就是回答問題的能力,像是大師們在被同學們問到各種問題時,能快速整理出回答的重點,要言之有物,讓聽者理解。而思考能力,也是自己所欠缺的,必須常常提出質疑,對別人的觀點或言論不只是接收還要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提出問題。最後對於別人的回答可以進而批判其好壞和真偽,而不是全盤接受。這是我在這幾堂課中最大的收穫。

    在這一群精英同儕的包圍下,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改進,而在往後更積極的讓自己成長而不是原地踏步。最後,感謝基金會讓我有機會能前往這次的上海行,使我的暑假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也對於我的人生和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幫助。

───────────────────────────────────────

「態度,決定你的高度。」這句話應該是這趟旅程給我最深刻的一個感受吧!從一開始決定報名這趟旅行的心態,就是想多看、多聽、多學習,不想太侷限了自己的視野。當然,這是一個很冠冕堂皇的說辭,大家都會講,但是經過這幾天之後,我們確實可以感受的到,這趟旅程在每個人心中真真切切的,是什麼樣的定位。我認為這是關於「態度」,其實你心中對任何一項人事物所抱持著的態度,總會在你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透露給旁人知道,即便你毫無察覺。

  由於基金會的師長們,對於兩岸青年的交流,更是對「教育」持有如此嚴謹及重視的態度,才會舉行這樣具有特別水準的活動,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在於組織中上層與下層之間的互動與溝通,由於自己有幸能擔任小隊輔這個樞紐的角色,也讓我因此能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在這裡我所指的是,能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觀察、思考、決策與自省。

   從行前連繫到行程中近乎每天例行的檢討會議,從眾多的小小決定與做法,皆可觀察出每位參與會議者的特質,而在任何一個小細節都可以衍伸出不同的結果。就舉身處上海世博會所必定會面臨的小事為例──插隊,這件事可以隨著你的胸襟與方法而決定它的重要性。有的人決定直接攔住插隊者,並且與他理論,直到出現非理性的行為最後兩敗俱傷;有的人選擇採取柔性而堅實的策略,密實的讓插隊者毫無插隊的空間與機會,這樣的結果是:這根本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不值得爭執,更避免了它的發生。前後這兩者,由一個小領導者的決策,決定了兩組小團隊全體人員不同的感受,後者更能放大胸懷去看更廣大的人事物。

   一個團體中總是會有需要克服的難題,藉由交流與分享,聽聞各組之中所面臨的狀況以及小隊輔的做法,我常常在心中反問自己:若設身處地,我會採取什麼行動?是否有不同或更好的手段能得到更完善的結果?其實,每個夜晚和各組隊輔們及師長們的會議,是讓我更能仔細深入觀察與自我思考學習的機會。

  在與復旦同學交流的午宴中,發現他們很積極用功,大多數都是從各個很遠的省份隻身來念書,平日的休閒娛樂並不像大多數台灣學生那樣的豐富精彩。當我們試圖觸及政治這敏感話題時,復旦同學所持的開放態度與尊重彼此的反應,著實令我們訝異,原來對岸在與我們同一輩的認知中,即使依然擁有自己的立場,但是已經可以和我們一樣,開放與包容尊重不同的觀點。若沒有親身與復旦同學對談,我想我們對於對岸的認知,也都跟不上時代的停留在六七零年代吧!

   上海的繁華曾讓我一度錯覺身處台北,尤其是黃浦江沿岸以及金茂大廈那一區段。但這兩個城市的差異,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依然是文化以及國家介入的程度。還記得,每到深夜,地鐵站四周充斥衣衫不整的遊民,以及沿路盯著你瞧或直攬你住宿的不明人士,治安著實令人害怕。四周站滿了個個威風且全身武裝的武警,且處處有安檢,這都是在台北這樣民主自由的城市不太會出現的場面。但上海的道路都很寬闊,路面也很乾淨,晚上也遇過清掃路面的車子運作中,大概是常時都有派駐清潔車在掃路吧!而去過上海城市規畫館後,更感歎台灣沒有辦法像這樣近乎完美的都市規畫與執行力。從這樣的差異,我們得以反思自己相較於對岸競爭者所擁有的優勢及劣勢,繼續向更美好的生活前進。

  最後,我認為令我也受益良多的行程是-與大師對話,從多位長輩無私而傾囊相授的經驗談話中,我歸納出的成功特質為-立好目標、積極的態度、堅定的毅力,過程的努力當然更是必須的,我們應該自己明瞭自己所欠缺、不足之處為何,以及付出努力、訴諸行動!看著這樣素昧平生的智者無私傾囊,內心充滿感動!一方面是敬佩長輩們克服種種挫折、邁向成功所具有的歷練,一方面是反省自己也要成為像師長們一樣,具有偌大的胸襟與氣度、謙遜與內斂。從細微處做起,並著眼於大局。這是一趟很棒的旅程,讓我們的眼光看得更深、更遠,謝謝鄭老師與周董以及基金會所有的長輩們還有對岸接待我們的復旦大學以及有緣同行的朋友們!

 

 

  

 

 
返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c) 2006 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教育基金會
Copyright 2006 (c) S.D.S.F.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