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245巷56弄26號2樓之1
電話:(02)2756-5828 傳真:(02)2749-5370
信箱:TaiwanSDSF@gmail.com
 
近期活動    歷年活動
 
海峽兩岸研究生論壇2008.1.1邀大陸留美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研究生座談

                                             海峽兩岸研究生論壇

座談主題:台灣選舉政治與美.中.台三邊關係                                    

主持人:鄭又平 教授

與談來賓: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周荃女士;美國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台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長庚大學光電研究所同學代表

 經過兩個多小時交互激盪與交流對談,與談研究生提出下列觀察與省思:

 Session 1 台灣自我認同感問題

經過早年黨外運動時期的蓬勃發展,台灣主體意識逐漸上升已成定局。但台灣認同議題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才會被挑起,這無疑是政治操作的結果,民主進程往前邁進將可減少此矛盾。

認同問題也有深淺層次;在去中國化之前,其實到處都受"中國"的影響,而因為立場的不同,在認同問題上會有層次的差別,但是在基礎想法中都有文化根源上的認同意識。

年輕一代的台灣人並不排斥中國,但許多人對政治冷感。他們多有和中國同文同種之感,中國人和台灣人的定義難以劃分。兩岸之間在文化上雖密不可分,但台灣自發性孕育出來的文化型態與內涵是不容忽視的力量,並藉由各類的文化意象將「台灣」呈現出來,例如明華園、雲門舞集、周杰倫、阿妹、布袋戲等等。

然而在政治、經濟上缺乏溝通,面對中國大國政治的運作,台灣經濟越趨依附,內部政治更是充滿矛盾。在政治上此刻或許還談不到對中國大陸認同,但在經濟和文化上已逐漸趨於一體化,年輕一代也必須承認台灣文化的確有來自中國的一部分,兩岸的交流和溝通是重要且必要的。

中國大陸和台灣各自的大環境和教育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彼此自我認同有落差。雙方需要充分溝通了解彼此,對於中國人和台灣人的定義,台灣年輕一代多接受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Session 2 美國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所扮演的角色

台灣目前的政治菁英結構多為親美背景,美國霸權主義思想影響全球,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皆可看到美國的影子。至於在中國和台灣之間,美國這第三者的角色,引發許多不同的看法。

由於美國霸權文化和戰略地位的考量,美國不願在兩岸問題中缺席。一方面,美國在經濟和戰略上必須要向中國靠攏,但在政治和民主主義上又必須站在保護台灣這一邊。

而另有一說則認為,兩岸關係應交由兩岸人民決定,美國不應干涉過多,美國僅是為其自己的利益而介入,藉由台灣牽制中國。與談來賓也有一說認為,美國做為一公平客觀第三者的角色,對台灣來說至為重要,應為美國可以保住小國地位而不是一味扈從,因為中國只要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任何政治條件皆可接受。若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必會和美國相抗衡。而若台灣和中國談判是處於絕對的弱勢。 

Session 3 「去蔣化」問題

這是台灣目前一個熱烈討論的議題,與會者多數認為「去蔣化」不過是當局者在文化上做操弄、在政治符號上做改變。中正紀念堂及蔣中正被視為精神符號,本可藉由溝通來協商,但在這一時間點和所採行手段顯得粗暴,刺激了族群衝突的惡化,突顯了僅為了掌控意識形態的霸權。

其實此刻台灣有許多其他更重大議題需要台灣政府關注而非操弄選舉。實施轉型正義須考慮大環境和歷史脈絡,在這樣的時間點採取拆銅像、牌樓等等顯得矯枉過正。

有人認為由當時被受欺壓的一群人,在得勢之後去詮釋和評斷當時的歷史是非,顯得不夠公正及客觀。會關注「去蔣化」議題,是思考到此為民主選舉手段?還是民主選舉革命?對社會和諧、進步衝擊影響有多大?這些都是中國大陸在社會主義民主的未來進程上,值得觀察與關注的變化。雖然中國還有很多困難,但都是進步中的困難。

 

兩岸研究生交流
2008.01.01海峽兩岸研究生交流會上發言
2008.01.01拜會台北大學
2008.01.01海峽兩岸研究生交流
2008.01.01海峽兩岸研究生合影
 

 

 
返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c) 2006 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教育基金會
Copyright 2006 (c) S.D.S.F.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