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245巷56弄26號2樓之1
電話:(02)2756-5828 傳真:(02)2749-5370
信箱:TaiwanSDSF@gmail.com
 
近期活動    歷年活動
 
[2007上海夜未眠]文化之旅--隊輔們的心得

王櫻芬

    這幾天想感謝的人太多!此行如果沒有鄭又平老師、周荃董事長的精心規劃及淑秋姐、淑華姐、林煌裕先生、周志舜先生等人員的居中安排,不會成就這一次的特別!

    曾經,我也到過北京、天津或承德等地,對中國的認知,也當然不是僅有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等刻板印象,但這一次真的有不同感受!上海,原本對我來說,就僅是中國幾個先進城市其中之一,它與北京、廣州、重慶一樣,只是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地理名詞。經過幾天的體驗,我終於明瞭為什麼近代中國人總以上海的繁榮與進步為標竿!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海,都可以發現這個城市有一股難掩的風華,它可以很學術、很藝術、很文化;也可以很慵懶、很時尚、很多元。這幾天以來,我們除了沈浸於復旦大學的文藝氛圍,又於幾場座談中對嚴義明律師、馮根生董事長等大師精闢演說感到折服,另又造訪鄧琨艷先生的創意產業園,領略其宏觀氣度的人文素養;到了夜晚,無論是徐家匯商城中熙來攘往的人潮、黃埔江邊璀璨的夜景、新天地夜晚多樣貌文化的呈現,在在都讓我感到驚奇。因此發現,上海的夜竟是如此深邃、耀眼與迷人,如此的印象,建構出我眼裡難以具體形容的上海風貌!上海之行的點點滴滴會留存我心中盤旋,日後它將成為我們人生中特別的回憶!

    但這幾天,我不斷地反覆思索,台灣與上海的差異在哪裡?台灣似乎欠缺了一點什麼?一直以來,我們習慣從台北看天下或從台灣的角度看世界,所謂的全球觀,不過是由自己的觀點去揣摩他人的思維;所謂的國際化,也僅是形於外的制式政策,因為當前政府官員的重大決策,可能政黨立場而不能客觀論事,最後往往淪為意識型態之爭!

    如果有機會,我多想告訴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誰主政並不重要,真正想關心的是,我們還具不具有競爭力?還能不能有舞台?看看上海,想想台灣,其實我們欠缺的是一種有待達成共識的凝聚力,一種積極前進的原動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該反思,如何重拾台灣的核心價值,才不枉此行目的。

劉家萍

    回來之後,忙著論文,忙著搬家,遲遲未動筆寫下這趟交流的感想。然而,這一天,我的論文口試完成後,悠閒著與同學七嘴八舌說著三五事,大家談到台灣近年來經濟實力的時候,心中不免有些感嘆。這時,一位政治立場不同的同學,正努力說著台灣的經濟也有在上升啊,拿台灣跟大陸比,怎麼能比呢?人力與土地面積都不相當啊,不能這樣比啊!台灣也有進步啊。他的一番話,給了我一次覺醒。我,因為這趟的交流,已經與他們不一樣了。

    「震撼」也許是這趟交流最足以作為代表的形容詞吧!打從為了環保運動要一個社會人責任的嚴律師開始,震撼彈就這樣源源不斷而來。沒錯,所有的「與大師對話」就是震撼彈的來源,這些大師給我的不僅是不同領域的觀點,有的更是一個「視覺」與「觸覺」的享受。登昆豔,讓上海的舊工廠有了新生命,也讓我們這群過客與上海有了一場「視覺」與「觸覺」的相遇。

    上海給我的相遇是時時刻刻的,是每分每秒的。對於「上海的繁榮」,相信去過的人都會感受到,但是上海的規劃卻讓我這個為政府做事的公務員感到汗顏。『2020年的運輸吞吐量是一億人,…』這就是上海對他2020年的規劃,而我們呢?對於台灣的規劃是什麼?對於台北這樣的大都會規劃與定位又是什麼呢?

    套句電視「冒險王」的話:「這趟交流,我永遠無法忘記。」因為它,我的視野不一樣了;因為它,我不再那麼井底之蛙了。因為它,我知道台灣有進步,但是上海更進步,今天,要改進的是我們。最後,因為它,我認識了嚴律師,認識了馮董,認識了登昆艷,更因為這些大師的每場演講,讓我不僅在視野上豐富了,在我的生命中更加充實了。

呂煥章  自上海歸來
    我想簡單的描述我的感想與觀點。這次的上海之旅,除了感受上海整體經濟發展的活力外,我想對於我們這些學習政治學的人來說,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毋寧是更為重要的觀察重點。
    一個國家的良好運作需要健全的公民社會,雖然說黑格爾認為公民社會的運作基礎乃是建基於私利的計算,因此我們需要有國家來做為公共利益的實踐手段。但是在現代,公民社會的意義可以說是公共的部份要遠遠的大於私人的部份,在現代社會中擔負著各種社會機制的運作,分擔與幫助政府治理的責任。
    社群主義與個體主義一直是互相辯證的觀念,因為理論發展基礎的不同而使得彼此之間難以互相對話。但是在現代社會,社群主義與個體主義有了個奇妙的交會點—公民社會。公民社會要能夠發揮作用,首先必須有法律的保障與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說,公民社會是建立在個體主義自由權保障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公民社會所追求的,卻是比私人利益更為寬廣的公共利益。這實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可以寫一大篇論文,所以我就不贅述了。
    在這幾天的旅程當中,我們與各行各業的大師對話。除了關於有上海經濟建設的演講和台商在地奮鬥經驗,讓我們看到了公民社會建設基礎的經濟面向外,還有更多關於人文與社會責任的部份。有環保維權律師嚴義明先生,他讓我們看到一個法律人放棄經濟利益,投身理想,為實踐社會正義而奮鬥的勇氣。還有石磊教授,他以院士等級的人文素養,帶給我們精彩萬分的關於建構和諧社會與中國文化中的和諧傳統的演講。以及為環保犯傻犯得很快樂的上海湘江集團的馬董事長,他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做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現在他將要協助中華實業教育社的陳部長進行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引入台灣的知識與經驗,為改善九億農民的生活與建設和諧社會盡一分心力。
    以上的一切不都是建設一個公民社會的點點滴滴嗎?在後共國家中,公民社會往往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即使政治民主化了,但因為公民社會的不健全,流出的政治權力只會在上層精英階級打轉,一般的普羅大眾對於政治並沒有辦法深入投入與分享政治權力。

    大陸也是如此,長期以來黨的機構代替了公民社會的存在與功能,如今正經歷著公民社會的重建與發展的過程。但是,公民社會的茁壯是有可能威脅到中共的政權的,而這又是追求民主與和諧社會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共要拿公民社會怎麼辦,實在是非常值得研究與觀察。很可惜的這個問題我沒有機會在石磊教授的演講中提出,或許我該寫封e-mail請教一下。
    總之,這次的上海之旅收穫豐富,十三億人口中的大師果然不同凡響。在此感謝成就這趟旅行的所有人,尤其是賢德惜福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以及復旦大學台辦的郁大初老師、高美堂老師,感謝你們!

上海之行感言

    這趟上海之行,使我有"從前風聞有你,如今親眼見到你"的悸動,回想夜游黃浦江、東方新天地的Gin Tonic、臨江公園瞭望長江、西湖柳樹、時速431km的磁浮列車,乃至浦東機場…,無一不讓我驚嘆﹗特別在黃浦江上的那一夜,我整顆心敞開,或許迷失了吧? 竟陶醉地忘了那遙遠的故鄉-台灣。

    聽完一場又一場大師級講座,才赫然驚覺自己的知識原來如此貧乏侷限,未帶MP3錄音真是遺憾極了!吸引我的,是大師們的思維邏輯從宏觀角度切入,主題目標很明確具體,沒有贅言標榜,言談中顯出高度自信卻不諱言承認缺點,如郁教授介紹長江三角洲發展歷程,對未來經濟發展相當有信心,但坦承現實上面臨傳統經濟學無法解決的困境、葛教授深入剖析上海之優劣勢與未來展望、石教授談論在不和諧當中尋找共識建構和諧社會、章所長強調和平與共榮的兩岸關係等。更撼動我的,是內向、溫和、說話輕聲細語的嚴律師,他慢條司理地談著他的維權運動與未來,在我心目中,他不僅僅是中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的代言人而已,他是絕對不可能公平的社會中永遠追求公平的勇者,我永遠不會忘記他那堅定的眼神和他說的那句話—"就算明天就遭遇不測,我也不後悔…"。

    談大師們風采顯得遙不可及,擺在眼前地,我最感謝的,是鄭老師、周姐、復旦郁老師、淑秋、周先生、玉靜、隊輔們全程關照及打理一切,直到下車那一刻,劃下完美的句點。我又感激又慚愧,自己何德何能?竟然白白領受鄭老師和周姐多年辛苦經營的果子,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要為自己的人生定位,要培養實力,才有能力為別人追求幸福,然而平凡如我,能回饋什麼呢?忽然地,想起那陪著大家上課,在烈日下悶熱的屋子裡流汗,偶而累得打起盹兒,睡得東倒西歪,在歡送晚宴上落淚……,這怎會是那上課時殺氣騰騰的鄭老師?原來他除了很可敬,還很可愛,這是他獨特的魅力吧,我深深以是鄭老師的學生為傲,"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對我而言,他是一位開悟大師,是我人生旅途中出現的天使,我也為他和周姐禱告,願他們身體健康、歲數加添,桃李滿天下,……過一兩年相約到新天地喝幾杯。

    回到台灣一切都醒了,上海夜未眠,點點滴滴在心底,想起王安石的船泊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足以代表此刻遙想上海的心情。

張式鑫

    在即將降落浦東機場的那一刻,我腦中一直回想著以前地理和歷史課堂所介紹過的大陸,大概那是我對中國的第一個印象吧,大陸的河川、鐵路似乎都還深映在腦海裡,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大陸阿,現在的中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鄭老師在課堂中曾經提過,對我們這些第一次到中國的人來說,這次的上海行絕對會讓我們深深地震撼!

    降落了,坐上遊覽車到旅館的那一大段路程,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中國,感動嗎?有一點!但真要說震撼嗎?倒是沒有太大的震撼,可是我萬萬沒想到,真正讓我震撼的,並不是上海的建設,並不是上海的繁華,而是這裡的人與我們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了。去朱家角的那一天,原本也以為只是走走看看而已,心裡也只是打算將一些美景用鏡頭捕捉起來而已,但在坐上船後卻讓我對朱家角有了不同的體會,幫我們划船的師傅是大約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看起來相當親切,但或許是每天辛苦的划船、日曬的關係,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了一些,划船的途中,我們組員與師傅閒聊,才得知原來他是從農村過來的,之前政府還不准農民打工時生活過得很不好,在改革開放後,能夠出來打點零工,收入才多了一些,也聊到他的兩個小孩念書的事情,讓我感動的是,從他眼中可以看到父母親為了讓小孩子有好的教育,而努力賺錢的那份心願,這不正是和我自己的父親一樣嗎,似乎那裡站的不是划船師傅,而是我自己的父親;划船師傅手中的水泡,也讓我想起我父親小時候做工時所起的水泡,原來,這才是讓我深感震撼的地方。

    在與上海復旦的學生交流、吃飯時,聽到其中從山東來的一位同學說過,剛來上海時其實很不適應,總覺得上海步調特別快,走在街上都覺得大家似乎都在趕時間似的,這讓我又想起了自己剛從彰化上來台北念書時,總覺得台北人走路似乎都比自己快一些,走在捷運站都很怕自己走太慢擋到後面人的路,也總覺得台北來的學生特別聰明,但在和復旦學生交談過後,才發現原來我們那麼像阿,這又是讓我驚訝的地方了。

    記得在最後的分享時,聽一位大一的學弟說,他在這趟旅程中常會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某一位他所看到的人,那現在的他應該會是如何?這個問題很有趣,在來之前,我對中國的印象總停留在資料中有提過的,例如中國高度的經濟發展、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等等,卻一直等到今天才能親自走一趟,才知道,很多東西是資料上不一定看得到的,又或者應該說我們應該站在課本之上去看待這些事物,相較於那位學弟的思考,我反而會去想像他們與我們的連結性,才會發現,其實我們有共同的記憶!來上海的這幾天,讓我拋開了在台北慣常的思維,在台北,大家關心的似乎總是政治、選舉,但這幾天或許是來了一個陌生的國際化都市吧,讓我可以學習著用更貼近人的角度去觀察和學習,很棒的感覺,也會是一個很值得的回憶!

蔡亦婷

    期待已久的上海行,我們一路從台北輾轉飛到了上海。等了三座機場的時間,沒想到剛到的上海竟然有跟台北錯置的感覺,讓我不禁有被"忽悠"的想法,但經過9天的相處與感受,上海的豪氣、競爭、奮鬥、商業習氣與多重時空,對比於台北的精緻、服務、人情與多樣面貌,我想,我是能分辨一些的。

   此行體驗到的,是從城市改革期初的60分,到現在壯盛發展、潛力無限的85分的上海;其中這一大段的發展過程十分迅速便到位,但如何從85分進步到90分,甚至更好,這是現在的上海需要費心思量的。現下的上海看似位於發展勢頭,且後勢看好,每個上海人都對未來抱持極大期待,但如何在這快速的變遷洪流中,找出自身的定位與不變的核心價值,進而融為屬於上海的文化,而不只是經濟發展下的載體,我想,自我層次的提升要比一頭栽進隨波逐流的建設更為重要。如同老師所說:「硬體建設十分精進,但軟件還沒到位」,其中的落差除了官方的努力,還需要全民的自覺才能真正的改進態度與服務等軟件設備。

   雖然只短暫停留了一天,杭州的人文氛圍較之於上海的高度競爭與商業化更讓我傾心。從熱鬧的大街彎進小巷,市區其實就在西湖邊上;繁華的上海行程滿檔,詩意的杭州就幫你洗盡鉛華、留白。坐在湖邊starbucks的露天咖啡座,看一整個下午的書,每看完一頁,湖畔微風就幫你翻到下一頁…光想像就是個愜意的情境。下次來自由行吧!

   這次是我第一次去大陸,且是依著隊輔的身分,雖然損失了一些行程安排上的收穫,但仍舊是個十分寶貴的經驗,也讓我多認識了這麼一大群上海幫的朋友。過去的我多半是擔任副手的職務,負責支援性工作、確保流程的順利運作,沒想到這次擔任正官竟也是副隊輔一路cover我,讓我親身體認到更多正副手之間角色與責任的差別─什麼角色就該走什麼腳本...原來以前的我那麼重要!!哈!真的很感謝他啦,還有每一個在背後極力奔走、參與付出的人─郁老師、高老師、基金會的各位大哥大姐、隊輔們…,也謝謝第八小隊的每位夥伴,沒有大家的配合與幫忙,我不會玩得如此盡興!

洪玉瀞

    北京與上海-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座城市,其整體發展不僅在中國佔領領先的地位,與全球各大都市相比亦不遜色!非常幸運地,我第一次到中國便是造訪政治與歷史文化重鎮的北京,這次則來到了經濟大城-上海!   中國近幾年來哪年的經濟成長率都達到10%,一個令人讚嘆且驚恐的數據!尤其是北京與上海,為了迎接2008的奧運以及2010的世博,這兩座城市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建設著,光看這些數據真的很難體會其發展有多麼的蓬勃,井底之蛙的我,在前進中國之前總是以管窺天,認為上海再發展也只不過跟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區一樣繁榮罷了,然而親赴上海後我發現我錯了,而且錯的離譜!上海不僅僅只是高樓節比鱗次、路上人潮擁擠,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們都充滿希望,眼睛熠熠發光,堅信著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成功,整個城市生氣蓬勃、欣欣向榮!!然而反觀台灣,政黨的惡鬥不斷內耗著國力,人們對於明天似乎不再抱著希望,連號稱政經中心的大台北地區都像洩了氣的皮球,過去常要到午夜時分才會熄燈的商業辦公大樓與商家,曾幾何時竟在晚上 7,8點就熄燈……。唉∼台灣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胡偉駿

    格局,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如何藉者這些企業家、學者亦或是商人眼中所看見的世界、願景去提昇自己的格局、思考邏輯以及判斷力,是此行的目標之ㄧ,最令我印像深刻的是一個堅持在SARS期間.堅持不調高藥品價格的老者,為的就是能夠救更多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想法,使得一個企業家可以在三峽大霸期間救了這麼多即將被淹沒的老樹,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格局、氣度。

    創意,也許是台灣最後擁有的優勢,但是在看到大陸的大學積極的在培養創意創業的人才,而台灣則是較被動的處以輔導的型態,感到悲哀的是我們還能擁有多久的優勢。

    市場,1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我們如何與世界的先進們競爭與合作,當我們要進入這個市場時,台灣還擁有什麼?創意,大陸以飛快的速度趕上來了;中文,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我們也漸漸失去優勢了,那我們靠什麼去競爭?

    反思,五年後我會在哪裡?我要在哪裡?我要怎麼做才能達到我的目標?

林怡

這一次的上海行,雖然不是第一次出國見識,但學到的經驗卻是最特別的。第一.身為一個小隊輔,你需要掌控小至大一,大至研究所畢業的年齡層,每個人的習性不同,有時要為了他們來調整自己的言行.談話的態度,最好再能將大家兜在一塊,整個團隊才能逐漸的熟稔。要怎樣將大家拉入共同的談話圈?有的時候,時機和氣氛的掌握要合宜,要不然就自己冷場在那邊。第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在一天的行程結束之後,和自己的組員分享大家的意見,有的時候更可以誘導平時比較少發言的組員發言,談談他們的想法,之後再以大家討論的方式,交流各家想法,百花齊放,激起更多不同的想法,跳脫出原本的思考模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周荃董事長像紹興縣長提出更多活絡產業的想法,舉一反三的方式,不就是台灣人最擅長的創意嗎?那為什麼台灣在產業改革上,還是停留在OEM.ODM的方式?只是因為市場不夠嗎?還是台灣人的勇敢的海洋冒險精神早已經被磨得消散無存了呢?

    看著對岸的青年學子,和對岸頂尖的復旦.浙江大學的同學們交流,和他們的談話之中,他們的眼神總是炯炯有神,感覺自己的未來早就是囊中之物。相較於我們,可能是因為政局的動亂,也可能是台灣經濟的不景氣,也有可能是父母過度的保護,台灣的青年缺少了對未來的憧憬。前景,似乎是很遙遠縹緲的一件事!在這一種的程度比較之下,孰優孰劣,已經不是實力的比較,而是態度的積極與否的對比。這種情形之下,我們更應該積極汲取知識,來強化自己的優點及自信,應該將競爭轉化為動力,使自己更為成長.進步。

---------------------------------------------------

徐維遠

    這是我第二次踏入中國境內,我在出發之前告訴我自己,我必須放空自我,準備好心情、整理好思緒,因為我將會在中國大陸上接受五花八門的新訊息,並隨時消化吸收。因為從北京的經驗我明白,在中國,對於一個對大陸不甚了解且著迷的人,無論是文化、人文、空間、建築、商業等資訊,它給你的絕對是一股意想不到的震撼。

    這趟行程內容,我將之簡分為現代都市與田園風光兩部分。我們九天中幾乎每天至少有一個景點是參觀現代上海城市發展,最令我震懾的是登了金茂大樓而小上海!除了俯瞰上海外,更仰望正在興建的環球金融中心,正代表的上海更上一層樓的發展動力!田園風光不外乎是江南美景了,很難得在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中還能親身體會到中國古代的庭院建築與水鄉情懷,顯然當地政府仍在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中努力維護地方特色。

    北京、上海這兩個國際著名城市我都去過了,但我還不能誇口說我已完全瞭解中國大陸的思維體系與中心價值,中國的文化與它的經濟模式跟土地面積一樣,都是如此博大精深,我怎可以一葉而知秋?中國開拓我的視野,顛覆我的想像,我想我的胃口也慢慢的被養大,對於中國我也愈趨嚮往了!

楊家菁

    由於修了一學期大中華經濟圈的課程,對於中國大陸已有粗淺概括性的認識,所以當踏上上海這片土地時,並沒有被這個城市在短時間所創造出的繁榮景象所震懾,而是抱著更為實務的態度,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融入上海,一方面將書本中的上海與自己實際體會的上海兩相印證,一方面將自己投身全球化的氛圍,仔細品味用心感受。

    過了幾天上海的生活,也達成了自己到上海的第一個任務,將書本與親身體會的上海結合,縮短書本與現實的距離;過程中,透過親身體會,不僅化解了過去對於單方面從書中得知資訊的部分疑惑,也因為實際考證更能將每一個我與上海的片段永存腦海;感受了農民的辛酸與奢求擺脫貧困的渴望,一邊為了家庭生計不惜一切的付出勞力與汗水,只求微薄的收入和一家三餐的溫飽;一邊將整個家庭的希望(擺脫貧窮)寄託於年幼的孩子,希望他們能爭口氣努力成為白領階層,甚至領導階層,但礙於政府政策的不完善,無法給予農村足夠的教育資源,這樣的希望對於現階段的他們還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投身全球化的氛圍,在仔細品味用心感受後,感覺就像起床後喝完一杯espresso一般,口感濃郁且咖啡因的作用緩緩衝上腦門;近年來,看了許多關於全球化的報導或書籍,也聽了許多「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你的競爭力在哪裡?」這類的話,統稱威脅論,在走訪了一個全球化氛圍的都市後,過去你我所熟知的威脅論,一點也不誇張,甚至那些話語都已經是經過善心人士的包裝材傳達出來的了。在幾天上海生活的洗禮後,從感覺平平到太多感覺,最明顯的感受是,過去那種對自己的自信和對未來盲目的樂觀,幾乎瓦解殆盡,然而,開始思索的是,在這樣一個全球競爭的世代下,到底我不可取代的優勢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我可以立足的一席之地,如果我現在、立刻、馬上做有計畫性的學習,提升自己是不是還來得及?無論如何,不管來不來得及,現階段的自己,只抱持著:唯有持續不斷的學習與提升自我,才有思考「自己是否可以於全球化下保有一席之地」的資格。

李洛維

    我很喜歡小孩,喜歡他們的眼睛和他們的笑容,如果成長的代價是煩惱,煩惱我們的未來究竟該前往何方,那麼我們就該反問自己究竟得到了什麼,畢竟,我們失去了那麼重要的東西。

  回台於赤臘角轉機時,心中突然浮現這段話,於是打開筆電紀錄下來。在上海的這幾天,由於行前已經被鄭主席徹底洗腦,因此對於上海的繁華其實沒有太多吃驚之處,幾小時的飛行猶如置身於一靜止的盒子當中,上機下機其實對週遭的景物沒有太多的不適應。不用政治語言解讀,我認為大家都是"中國人"。此行我關注的並非上海的硬體,而是軟體方面,更確切的來說,是人。從一連串的與大師對話到街邊成群的乞討者,我看見了這座城市極大的反差之處,有著值得尊敬學習的角色,也有因同情憐憫而想為他們做點什麼的小人物。更多的,是像朱家角裡那些擺渡的人們,靜靜的完成自己的任務。

  我們因成長而失去了恣意嘻笑怒罵的自由,但得失之間卻又獲得了什麼?自我實現上我們和那些大師們的差距有多少?做為社會人的我們又能為大眾做多少?我看見很多人,拍照握手換名片,鑽營於所謂的人脈拓展上,將來他們再度與大師對話時,是帶著這次上海行的經驗,還是一張張握手的照片?所謂對話乃植基於能力對等的前提,真正從嚴律師、石老師、登大師等人身上學到、體驗到他們智慧的能有幾人?如果能用心的體驗並好好的充實自己,等到你我也成為一個大師之時,讓大家捧著名片與你交換豈不更好?

  從上海回來之後,縈繞在心頭的不是該不該去大陸,而是在受到大師們近距離的洗禮,以及城市晦暗角落的撼動之後,那一股該如何提升自己到一定的境界,並能幫助更多人的衝動。

--------------------------------------------------------------------

羅依帆

    為什麼要參加第二次的上海夜未眠呢?很多人這樣問我。

  回想上學期做大中華報告時,我們常在壓力之餘用「三個What」戲謔的檢視自己、檢視我們那四不像的報告—What do you have? What do you need? What do you like? 我們都不是聰明的人,無法馬上洞悉答案,但隨著學期的結束,自我解嘲的「三個What」竟然似乎有點答案的「跡象」了!

  這次來上海也似乎是如此;沒有什麼正經八百的問題刻意想去追尋,只是旅程的本身就會不言自明。當我又再次走進登琨艷的上海濱江創意產業園,一片草木扶疏的景象馬上就讓我又驚又喜!

  這裡變豐富了!

這不是變繁榮、不是變複雜、不是變多變大的概念,就是變豐富了。在登琨艷的創意園區,頂上去年才是幾根竹竿交錯不知所以然的模樣,今日已給綠意盎然的枝葉佈滿。車子駛過浦東,站在浦東金貿大廈的底下,週遭建築更是密集不說,全球目光聚焦在此的感受甚是強烈。年僅18歲就接待我們並自信健談的復旦學生、昆山那群在現實與無奈尋求平衡的台幹、在南京路上百貨商場購物的人潮、把新天地當做「新天地」的各色人種,儘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說不完的故事,但都是這麼堅定的在往前邁進,正面的氣氛如此顯而易見。

  這趟旅程要告訴我的太多,但正如前面所說的,這不是個雜亂的概念,而是整體豐富的氛圍!

 

 

 

 

  

 

 
返回上一頁
版權所有 (c) 2006 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教育基金會
Copyright 2006 (c) S.D.S.F.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入